我和ACPB的故事——2021年新年畅谈会精选

篇1:忆往昔峥嵘岁月——闫洁坤女士

本科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硕士完成于VUB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 

于2000年起工作在弗拉芒生物技术研究所(VIB – Vlaams Instituut voor Biotechnologie)

现在VIB-KULeuven脑与疾病研究中心( VIB-KU Leuven Center for Brain & Disease Research)果蝇睡眠实验室(fly sleep lab manager)

作为ACPB的一名老会员,与协会相随相伴已有17 年了。这儿在我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海外社会生活的阅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还记得:我先生高继明是ACPB筹划、发起者之一,03 年的某晚,他异常激动和兴奋地回到家,对我说:“他们准备成立一个覆盖全比的协会,是为那些留学后已经在比工作生活的一群人”,憧憬着前景,畅想着未来,那个眉飞色舞、喜形于色的一幕还记忆犹新。从此我们夫妇也就成了ACPB忠实的维护者!还记得:为了加强、促进会员间的交流和联谊,协会组织了“ACPB旅游活动”,在相处的短短几天中,大家从彼此陌生到相识、相知;在旅途中介绍着自己的专业,讲着趣事,一路欢歌笑语;在惜别时的恋恋不舍,一一拥抱相别,宛如一家人!还记得:协会刚成立之初,每年的春节和中秋也是大家相聚、团圆的日子。那时是租个场地,大家自己做饭。现任主席徐志安是大厨,带领我们奋战在厨房,饺子包的是昏天黑地的,但心里却是暖暖的。那时的交流形式还很受限,所以大家对见面和叙旧的机会是无比的期盼!有关ACPB的事儿,存在脑海里的记忆太多了。。。同样的留学经历,相似的旅比阅历让我们凝聚在ACPB。ACPB从当初的几十个人到现在的几百号人;从当时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已经成为比利时华人群体中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协会之一,我作为一份子感到由衷的荣幸、欣慰和自豪!17 年宛如待放的花朵,愿协会这朵青春靓丽的鲜花绽放得更加璀璨,更加长久。。。

祝大家2021年,新年快乐,平安幸福!

闫洁坤

篇2:温暖常驻心间——朱晓波先生

普利司通欧洲总部市场销售经理

曾任ACPB文化理事,秘书长。

生活足迹:重庆,上海,布鲁塞尔

2002年起任职普利司通欧洲总部

曾任供应链经理,全面负责欧洲4个工厂和30个物流中心的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项目管理

现任农业机械部门经理,全面负责欧洲市场和销售,包括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渠道建设,销售人员管理等。

各位好,

今天一月一号,是个正式的日子,请允许我也讲得正式一点。我讲的关键词是 “温暖”。

我是2001年来比利时的,今年是2021年,正好二十年。时光飞逝,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二十年里,也有好几次外派的机会去日本,美国等其他地方。尽管ACPB并不是我放弃这些机会的原因,但是ACPB给我在比利时的生活充满了温暖,ACPB的朋友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让我们在比利时有了一个大家庭。

从ACPB的会长,理事,到每一个会员,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着出色的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着共同的特质:善良正直、互相关怀、用温暖去照亮他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担任过协会的理事,负载科技讲座;也担任过秘书长,负责协会具体事务。和大家一起,既把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会员,也把温暖带给我们的祖籍国和我们生活在的比利时。用我们的几位会长经常说的八个字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这样的温暖就更加可贵。徐会长常年如一日地为协会超负荷工作,在疫情期间给医院给会员送温暖。各位理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举办多次讲座、各种活动,送口罩、送中秋券,让温暖始终没有被病毒所隔离。

正是在这种温暖的鼓舞之下,昨天我给布鲁塞尔的两个医院转账了我家的年度捐款。虽然捐款微不足道,但是我觉得这是ACPB的互相关怀、照亮社会的精神的最好延伸。

今天一月一号,新的一年开始了,阳光照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祝福我们,谢谢大家。

朱晓波

篇3:一个专业而有温度的大家庭——万琳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 (美国top 10)

结构工程博士 

现在比利时最大的建筑公司BESIX

任高级结构工程师

万琳在呼伦贝尔长大,大学本科到博士在美国,期间参与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持过春晚及多个讲座。在维也纳工作三年,先在大学做科研并教力学课程,后在预制建筑公司。奥地利没有类似专业协会,华人圈子主要是研习国画。现在比最大建筑公司BESIX担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大型建筑桥梁隧道等的结构设计,不考虑在荷法澳洲迪拜分公司,是总部唯一华人。

加入协会是著名画家曹培安老师推荐。加入后参加了一些活动。首先是安特年会,曹老师开车带着张维宏教授和我。印象是徐志安主席很谦逊幽默,钱军博士颇具批判精神,整体氛围很好。第二是文学艺术沙龙和专业协会共办建筑讲座,讲了超高层建筑设计及新型建筑材料。三是疫情义卖,贡献了四张国画,感谢李磊,钱军及老本家万里的赏识。四是线上中秋晚会,看大家多才多艺,且幸运中了一等奖。五是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整体很专业,包括在线传译和专业主题,国际会议水平。还有其他疫情讲座等。整体感觉协会既专业又温暖。小建议是理事会可以多分派任务给会员,不必太过劳累。

最后分享提高居家舒适度的智能设备。一是暖气电控阀门,可以手机app设置每个房间在不同时间的温度,节约能源且空气不干燥。二是智能灯,手机app设定家中每盏灯的开关时间,亮度和颜色,比如早起和日落时灯开。三是滤水器,一个除钙,一个除多余金属元素,再也不用瓶装水,健康环保。四是智能扫地机器人,设置每天自动吸尘,懒人好伙伴。五是走/跑步机,自动变速,在家运动。

万琳

篇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贺卫东博士

ACPB前任主席 (2016-18)

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1988 年10月获比方政府奖学金

根特大学应用生物学博士

2001-2013年比利时FYTOLAB公司

2013年下旬加盟Agilent

2017年受聘吉利欧洲汽车研发中心(CEVT, 瑞典)驻沃尔沃(比利时)咨询师

尽管近一年的新冠疫情为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但本届理事会能顺势而为,通过线上成功组织了多场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活动,一扫疫情带来的阴影,值得称赞!

今年是我来比第33个年头,也就是说我在比的一半多的时间是与ACPB相关的,从2003年初参与讨论建会会章,到出任第二届理事,第三、五届秘书长和第六届会长,见证和参与了ACPB由一个“联谊会”到有社会影响力的华人社团的成长过程。我有几个值得回忆的节点:1)2008年推动并完成了ACPB的官方注册并作为首批法人代表之一;2)同年为ACPB设计了会标,并促成ACPB网站成功转移至商业服务器;3)2009年参与筹办ACPB首次对外合作文化活动-与LIMH翻译学院共办中国文化日;4)2012年应当时的理事会请求为ACPB设计制作了对外宣传海报(易拉宝);5)2017年力主ACPB加入比利时华侨华人社团联盟,并牵头与根特市合办了2018年的全比春节巡游活动;6)2015-2018年推动全方位对外互惠合作,为协会日常运作所需资金找到了长期可靠的渠道。

我认为协会的发展离不开会员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这是源动力;历届理事会成员的精诚团结,无私奉献是协会得以前进的驱动力;而会长和秘书长则对协会的发展应具有使命性的责任,是协会向前向上的关键。因此,我希望更多有志的会员能够为协会的发展建言和出谋划策,甚至参与理事会的工作,使我们的协会办的有生气,越办越好。

贺卫东

篇5:我的2020年疫情盘点——曹培安先生

画家

1957 年生于上海,曾为农场知青    1984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

1992年来欧洲自费留学

1998毕业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0年比利时蒙斯高等美院研究生

现为比利时皇家美协会员,欧洲水彩画协会会员,法国水彩画协会会员 ,法国莫兰,贝湖美院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举办无数次个人画展

作品多次收藏在博物馆中; 已出版个人画集九本,

RTBF, 布鲁塞尔电视台,TV.BXL都曾专题报道   曾受上海电视台专访,

人名选入《比利时19、20世纪艺术家大辞典》

2011年,欧盟文化部门在欧盟总部为其举办个人画展

几十年来,一直参加比利时当地传播中国文化的义工活动

多次义卖作品所得款项捐于中国四川大地震、 比利时抗癌研究中心、比利时中华扶贫会、东南亚海啸赈灾等

 ACPB (顾问), 为巡游、春晚及新冠防疫等活动多次捐画、义卖。

1)ACPB的家国情怀,我参与了华人华侨的义举义卖,自己做了点小贡献(义卖9300欧捐协会) 。

2)守望相助,参与了由热心会员 (尊重别人隐私, 省去名字) 组织的义举拍卖活动,帮助协会支援捐送比利时的防疫物资。 华人爱故乡,爱比囯。

3)无奈的防疫,比国的防疫令人担忧,口罩无用论,出自卫生部长,成为历史笑话,儿子戴口罩上学被老师训斥而扔掉,他与病毒携带者相处机率增大,我们惊恐的过着日子。

4)相对的宽松,暑假的来临给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与孩子在家打乒乓球,在附近的公园田野散步,还大胆地去了法国三次教学与办展,每次十天左右(当时法国为红区) 。

5)夜不能寐, 九月儿子学校重新开学,班中14人中五人中招,与他玩的最好的同学中招。学校让他回家隔离观察,作二次核酸检测,所幸都是阴性。而我们惶惶度日,时时提防儿子,家里用餐、洗漱统统分开。他的用品专门消毒,生怕被孩子传染。写了小文《防火、防盗、防儿子》在华人媒体上发表,仅发发牢骚,吐露不满。

6)组织的温暖,在疫情初期、中期,协会组织了送口罩、代价券和多个讲座,感受到协会对会员的关心和温暖。

7)如履薄冰过日子,原以为疫情在夏天后会趋缓,现在看来,比国人们的 “自由和民主” ,比国人的假日外出 (不懂为何大开边境)又将迎来第三波的高潮。我们只能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的过日子,没有选择。

8)友情的距离,现在是朋友相见,一层口罩,二米距离,无奈间隔地交往。

9)企盼的曙光, 随着疫苗的开打,我们翘首以待早日排上。好在现在政府相比于上届,防疫相对严格。今天元旦,阳光普照,一个好兆头。

10)小结:上半年小惊吓,下半年大惊吓。现在麻木得不惊吓了!如战争,当第一次天上掉炸弹,人人吓死,如果天天掉炸弹,人的恐惧心理已消亡。现在是”听天由命”,但心里还得有根防疫的弦。送走旧岁,但“阶级斗争防疫这根弦”不能松。大家都再坚持几个月,曙光在前头。雪莱诗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曹培安

篇6:希望和感恩仍然是人间最美的礼物——黄波玲女士

Vandemoortele 公司北亚区域经理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国际贸易学士 (2000届毕业)

Vlerick Business School:国际营销管理硕士 (2006届毕业)

Vlerick Business School:Executive MBA在读生(2022年届)

职业历程

2000-2004 中国国际旅行社广西桂林 欧美国际部产品经理

2005-2009 CBSOL 商业投资咨询公司 总经理

2009-2013.6 FERRO International 亚太区销售总监

2013.6-至今 ViChant International国际进出口贸易公司 总经理

2019-2020.8 TRADECC 亚太及国际市场拓展经理

2020.9-至今 VANDEMOORTELE EUROPE NV北亚地区经理

生活、工作、学习心得

感恩接纳 创造分享 与爱同行 璀璨人生

独乐乐 不如总乐乐;爱吾老以及人之老 爱吾幼以及人之幼

对于我和我们家来说,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让我们备受煎熬,也让我们充满希望。

一场从天而降的新冠疫情,曾经让我们一家人如履薄冰,担惊受怕。我妹妹是心衰晚期病人,本来就属于最易被新冠病毒危及生命的群体。比利时整个疫情期间,从政府到学校到公司到个人,在是否应该戴口罩,何时应该严禁开工开学和旅行这些最基本的防疫措施,各种意见一直争执不下。政府执法部门防疫行动不统一,老百姓随心而行的各种反应和举措,让全社会在应对新冠疫情上可以说是云里雾里一片迷茫。我们和其他“特殊家庭#一样,只能在并不保险的大环境下,从身心上做足各种自保和自律,尽量往积极乐观的方面相问题。

而我家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即使各种精心防护,妹妹的心衰病情急速每况愈下,从2020年1月底到12月底,妹妹一共住院治疗5次,这个期间在医院一共呆了6个多月。治疗则由之前的保守药物治疗,紧急切换到心脏移植前的人工辅助心脏手术。。。记不得有多少个白天夜晚,我推着妹妹穿行在不同患者中,和她一起进入不同的院部和病房。。。我和妹妹无数次深入到最“危险”的大前方,和妹妹的心血管内外科主治医生,护士和社会工作者们见面,交谈,沟通和共同决策。在妹妹心脏治疗和手术选择和执行这样关乎生死的大事上,我渐渐彻底地放下了妹妹会被新冠病毒感染感到恐惧和担忧,并充满信心地,鼓励和带领一家人充分相信妹妹顽强的生命力,信任医护人员信任医学技术。我也在和家人真心享受和庆贺疫情中相处的点滴时光。

到如今,妹妹的人工心脏手术和术后康复非常成功,她可以更加健康安全地等待她的心脏供体。这几天医院告诉我们,大概再过不到一个月,妹妹就可以完全回家跟我们呆在一起了。。我呢,比利时疫情一开始时,我任职的前一个公司,因为管理高层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突然决定放弃发展和潜力最大的亚太区基建工程防水市场,并让我这个区域负责人临时失业了4个月。我开始很沮丧,但很快意识到,这是上帝给我最好的机会,让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妹妹的治疗中。不久后呢,我也顺利地换了工作,进入了离家很近而且非常人性化的Vandemoortele公司,跟上司,同事和客户相处都非常的棒。。。

2020年看似艰难,实质上对我和我们全家却是苦尽甘来,充满馈赠的一年。2020年的疫情和各种不确性,让我深深体会到TRUST-信任,Connect-连接,Empathize-共鸣,Accept-接纳,和be grateful 感恩分享的力量。

1)trust:这次疫情,让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自愿或是被迫地去接受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暂时或长时间地呆在某个地方。当我身体上和心理上第一时间接收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并不是一直都是一样的反应。仔细回想,最初的时候,我也很武断地把这个病毒看得很轻,觉得有些人可能反应过激了。一次次,通过自己,他人的践行和感受,我真正开始信任自己的判断,也相信他人的感受和行动。

2)connect 疫情阻碍了我们和家人朋友间的亲密无间的交谈和拥抱;和同事客户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然而,疫情也提供了我们其他可以创意交流沟通的机会,在疫情中我们学会并掌握了如何使用各种视频会议,做网络培训和讲座等。交流的方式变了,但我们也学会了更自信地电话和视频沟通。。。疫情让我们放下面子和担忧,跟自己和他人主动链接。。。

3) empathize 当别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时,我不再轻易下结论,给别人戴帽子,真地可以将心比心,把自己的脚放进他人的鞋子里,去体会别人的处境和难处。

4)accept 如今,在比利时,我们在疫情中已经呆了足足9个月了。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断的时间里,我们也想到过要出去旅游,跟家人聚一场,跟朋友串串门,每一次我都会问我的家人和我自己,这个时候,如果不用出去旅游,不用一定要和家人朋友“面对面”呆在一起,就这样一家人安住于当下,面对和接纳并享受属于我们一家5口人的时光,我们会觉得真的快乐吗?答案总是,我们真的很快乐很满足。特别是听到我家12岁,10岁和6岁的小天使也发自内心的回答时,我总是很受启发。。。其实当我们真正能够信任,链接,接纳,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放手释然的时候,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幸福和美好。。。

5)be grateful 在整个疫情期间,我看到了身边,国内和全世界无数善良无私的个人和团体,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协助抗疫,也特别感激国内的家人和朋友,给我们寄来了近4000只口罩,我们先后发送到了比利时的医院,学校,养老院和家庭医生处。这在比利时疫情早期真是雪中送养的真情资助。我们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为国内和比利时抗疫捐资捐物。我们也庆幸一家人一直能够在一起,能够做这个期间能做的很多事情。。。

已经离去的2020年,给了我们无数考验和锻炼。刚刚到来的2021年,会让我们承前启后,在接受考验之后给出更好的成绩。风雨之后现彩虹,相信我们所有人,2021年会有更加美好和丰硕的收获。

黄波玲

篇7:对2020年大疫情的理性思考——沈敏女士

中比妇女交流中心联络负责人

80年代末来比利时

留学于新鲁汶大学

90年代初开始创业

经营个体公司15年,业务范围主要涉服装和时尚

2007年开始在新鲁汶大学CLL语言学院任中文老师,同时在中比妇女交流中心义务担任联络负责人至今。

中比抗“疫”意识的差异带来矛盾和冲突而引起的反省和思考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比利时华人一直生活在瘟疫肆虐、疫情笼罩的环境里,难过悲痛,百感交集,但又不抛弃不放弃,面临挑战,谱写了太多的不平凡的故事和感人的篇章。但今天我只想从宏观个角度来看疫情,写写在疫情中中比或中欧两种文化和抗疫意识的差异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引起的一些反省和思考。

去年十月中旬,也正是比利时第二波疫情开始急速上升,而比利时正准备开始采取二次封城的前夕,我和我先生去参加了一个葬礼,来参加葬礼的人很多,有上百人不止。由于前面的葬礼仪式还没有结束,大家都在外面等待,等待的过程大家都带着口罩,保持距离。等待的时间很长,几乎半小时左右,总算可以开始了,但由于抗疫的措施规定,室内只能有50人进入,记得大家都很自觉,只有50人在室内,而还有一大半的人就在门外参加仪式,那时,大家还是都带着口罩,无论室内和室外 ,只是距离就无法保证了。接下来进入最后一个日程,逝者的家属回请来参加葬礼的人员,请大家在隔壁的咖啡馆喝一杯。当时的规定是40人参加,我和我先生也被邀请参加了,我们也想去那里坐一坐,和几位熟悉的朋友聊一聊,每桌十人,等我们在桌边坐下时,看到桌上已摆好了咖啡茶杯及黄油三明治等,和我们坐在一起的其他比利时朋友非常自然地取下口罩,开始吃喝了。我转过头来放眼望去,整个餐厅的人都几乎摘下了口罩,开始吃喝闲聊。我很诧异,直觉告知我此地不能久留,被感染的危险太大了。即刻与我先生商量离开此地,我先生尽管是比利时人,但在面对疫情的态度还是很谨慎的,我们两只好提前退出,当我们向逝者的家属辞别时,她都觉得很奇怪,怎么你们这就走了,还没喝上一杯呢?说实话,出于礼节,我们这样匆忙离开是不太礼貌的,但也不好意思说我们怕被感染,否则会扫了大家的兴致,只好说我们还有其他的事情,必须提前离开了。离开后我就开始纳闷,在户外等待时戴口罩,在室内却把口罩摘下,这是防的什么病毒啊,让人啼笑皆非。部分比利时人对病毒是没有防御意识,戴口罩只是为了遵纪守法。不被警察罚款,还好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悄悄离去,不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影响大多数,如果设想一下当时被邀请到咖啡馆喝一杯的有十人左右的中国人呢,如果十个中国人集体退出,那影响就会大了,剩下的30 个比利时人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的反应,他们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甚至和我们一起离开,或者反过来嘲笑我们,歧视我们呢?这都是假设。都没有发生。但我听说了另一件事是部分旅比华人的集体行为:我有一个朋友在列日,她在列日的一个社会心理医疗保健中心工作,工作的对象是中学小学的学生,他们的部分工作是必须定期到各学校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在列日的某个学校里,自去年9月份开学一直到圣诞假期,有些学生没有来学校上学,在这些没有来上学的学生中,所有的中国学生一个都没有去上学,一直到圣诞节前学期结束,他们也没有来上学。我的这个朋友作为社会心里医疗保健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中国孩子长期的失学感到担忧,本来外来移民的孩子在学校里就比较边缘化,不太融入学校,这样以来中国的孩子将会更加地边缘化,学校是移民后代融入当地的最大和最好的环境,长期失学首先影响学业,长期地不与学校和集体接触也将带来青少年精神危机和青少年心里健康等问题。

我作为华人在这件事上理解中国孩子父母们的决定和选择,但是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担忧我们华人父母就可以忽视不顾吗?他们的担忧难道不是我们的担忧吗?疫情和病毒已是欧洲生活的常态,疫情不会在今天或明天就结束,它也许还要持续一年、两年甚至三年,难道我们华人的孩子就失学三年吗?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还将会遇上因中欧文化和中欧抗疫意识的差异而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怎样面对矛盾和化解冲突都是值得我们旅比华人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我以为我们华人首先是比利时的公民,才是华人。无论我们的思想精神,甚至说抗疫意识都多么地中国化,但我们的吃住行离不开我们脚塌的这块土地,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不可能远离现实中的病毒,生活在幻想中的中国大陆。我们可以保持我们的抗疫精神和防御意识,在遇上类似我在参加朋友葬礼时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按照我们中国人的防御意识去面对和行为,因为不违法,但同时也要遵守比利时的法律法规。病毒已是比利时生活的常态,我们应该学会在病毒中生活工作学习和进步,不希望疫情和病毒让我们华人与比利时社会产生更大的隔阂,疫情是一场危机,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其中一个机会就是病毒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旅比华人与比利时当地人也就面临同样的敌人,面临同样的的挑战,既然面临同样的挑战,我们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和理念,抓住新的机会,用共同的语言和理念来来与比利时当地人进一步沟通和了解,才能更加包容和融入这个社会。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