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成功召开: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农业

比利时新鲁汶2024年12月16日

2024年12月16日,第六届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CBSTES)在比利时新鲁汶(Louvain-la-Neuve)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ACPB)和中比科技园(CBTC)共同主办,并得到东湖高新集团和启迪科技园(比利时)Tuspark的大力支持。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气候变化与绿色农业”,旨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是一年一度中比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研讨会汇聚了近百名来自中欧两地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与会专家就农业技术创新、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次大会不仅延续了往届的成功经验,更通过高质量的对话与知识分享,加深了中比双方在科技与农业领域加强合作的共识,并获得参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研讨会在中欧时间上午9时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中比科技园执行总经理罗玉成先生致欢迎辞。他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全球合作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希望此次大会能够为中比两国搭建更加紧密的交流桥梁,推动绿色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合作。中比科技园作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桥梁,始终致力于加速技术合作,促进创新合作,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分享了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欧洲分中心于2024年5月在比利时瓦隆大区的中比科技园(CBTC)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在比利时设立的分支机构。将为加强双方在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产业合作注入新的动能” 他还特别感谢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以及所有合作伙伴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阁下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威胁等全球性挑战,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而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方面意义重大。中国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精准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与比利时在绿色农业和生态技术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近年来,中比两国在健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为全球绿色转型树立了合作典范。本次研讨会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农业,契合全球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中国坚决反对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倡导多边主义与开放合作,愿与比利时及更多国际伙伴共同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创绿色未来。“

瓦隆大区工业和商业联合会荣誉主席(新鲁汶大学科技园LLN Science Park 前主席)Philippe Barras表示作为推动CBTC中比科技园落地比利时新鲁汶科技园的主要见证者和推动方,期待CBTC科技园能够在新形势下谋划新战略,开创新模式,实现中欧科技和创新合作的双向共赢。赞扬了第六届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为促进中欧合作作出的努力,特别是气候变化和绿色农业的主题。同时也强调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比利时与中国在农业科技和创新领域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共同愿景。期待本次大会成为连接双方资源的纽带,推动双方的可持续性发展。“

主题报告:中比农业智慧交流,前沿技术与实用案例共促气候可持续发展

比利时农业专家François Serneels博士分享了气候变化对在中国、南非、比利时等地区种植马铃薯影响与未来的应对措施。他指出,作为一种适宜温带气候的作物,马铃薯对温度和水分要求较高,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已对其生长和产量造成挑战,包括高温导致块茎生长缓慢、水分不足因根系浅导致干旱敏感,以及害虫和病害扩散等问题。基于长期模型和田间试验的研究显示,尽管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产量,但高温和水资源短缺仍是限制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短期和长期适应策略,包括轮作、多样化种植、害虫综合管理、改良灌溉系统,以及培育耐高温和抗病害的马铃薯品种,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

Roland VC总经理Roland Vancauwenberghe介绍了比利时白蓝牛品种在中国畜牧业领域推广的潜在机遇。比利时白蓝牛(BWB)凭借其卓越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健康效益,成为全球畜牧业的重要助力。其饲料消耗率低、肉质瘦嫩健康,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适应了消费者对高品质瘦肉的需求。同时,BWB品种通过减少粪便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环保与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杂交育种和胚胎研究,BWB可快速改良畜群、提升肉质,并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为全球肉类供应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比利时皇家气象研究所的Rafiq Hamdi博士展示了滴灌技术在中国西北干旱环境中的应用与积极影响。介绍了滴灌技术结合地膜覆盖在西北中国山地-绿洲-沙漠系统中的积极气候影响。通过展示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这种集成技术在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以及缓解极端气候影响方面的显著作用。研究基于更新后的ECOCLIMAP模型,并结合实际应用数据,证明该技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蒸发量,还对区域气候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报告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Wagralim国际事务官柴源介绍了瓦隆农业食品创新集群Wagralim作为欧盟从农场到餐桌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积极推动农业生物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强调了瓦隆地区在农业食品领域的竞争优势与创新成果。瓦隆农业食品创新集群(Wagralim)是比利时瓦隆地区的农业食品行业创新平台,致力于推动从农田到餐桌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其核心关注领域包括食品供应链优化、环保包装技术、营养与消费者健康等方向。集群通过促进跨国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成功开发了超过246项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并提交了21项专利。

圆桌讨论:聚焦中比合作,共创绿色农业与气候韧性未来     

在第六届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中比两国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构建中比合作:绿色农业与气候韧性中的创新与协同”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这场讨论汇聚了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国际机构的卓越代表,为绿色农业与气候可持续发展带来全新视角与实践方向。   

讨论伊始,Özgür Karatekin博士——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高级研究员,从气候模型的应用切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手段预测极端气候事件并制定应对策略。他强调,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有效的气候模型在应对这些挑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目前的模型在诸如二氧化碳与氮循环的反馈机制、以及微生物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尚存不足。为此,他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尤其是在大气科学、土壤科学和水文学领域,以改进模型的精准性,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全球农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接着,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教授Jacques Mahillon从微生物的视角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以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微生物在生态平衡和农业健康中的重要性,并主张以微生物解决方案取代传统的化学农药,这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他特别提到,当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对农业和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而开发新的微生物分子将是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他的发言还带有一份对中国的敬意——他高度赞赏中国在微生物学领域的贡献,并指出中比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呼吁以“同一个健康”为理念,建立更加紧密的国际协作,共同推动农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领域,Handary S.A.首席生物工程师Tugba Kabasakal分享了她所在公司的实践经验。她首先以令人震撼的数据切入——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这一问题不仅加剧了资源的无谓消耗,也对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她介绍了通过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天然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早期预警系统预测气候变化带来的原料质量波动。在分享工业经验的同时,她也强调了法规合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时,如何通过细致的研究与灵活的应对措施,确保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专家陆映延则以全球视角,将话题拉向了气候政策与企业实践的交汇点。她深入分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碳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指出南北差异在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上的障碍,并提出国际社会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来弥合这一鸿沟。陆女士还分享了她作为顾问的实践经验,通过帮助企业遵守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推动绿色解决方案的落地。在她看来,企业若能通过ESG报告合规,不仅可以避免法规惩罚,还能获得更多投资机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圆桌讨论的精彩不仅体现在专家的独立发言,还体现在观点的碰撞与互动中。例如,Jacques Mahillon教授的微生物替代农药解决方案,引发了Tugba Kabasakal关于如何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保鲜的思考,两人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与工业的协同,减少食品浪费的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此外,Özgür Karatekin博士提出的气候模型优化方向,与陆映延女士的政策建议不谋而合,两人一致强调,通过科学与政策的结合,国际社会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挑战。

在讨论的最后,主持人罗玉成总结道:“气候变化没有国界,每个人都是利益攸关方。跨国界、跨行业的合作与沟通,是推动绿色农业与气候韧性发展的关键动力。”与会专家对此表示认同,并期待未来中比在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本次圆桌讨论以其高水平的学术与实践结合,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协作的力量,为全球绿色农业与气候韧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圆桌论坛后举行了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分别与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ACPB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协议旨在通过共建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中比技术交流与人才双向流动,助力地方企业开拓比利时以及欧洲市场,并为中比两地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提供服务与支持。

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主席朱平博士在上午会议结束致辞中简短回顾了前五届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取得的成果,以及国内和欧洲近年来科技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朱平主席致辞中再次感谢了费大使、Philippe Barras和各位致辞和参加圆桌论坛嘉宾对大会的支持,同时特别致谢了ACPB第十届理事会全体成员和CBTC大会组委会成员。

创新青年分论坛——聚焦专家分享、企业实践与赋能、青年科研与创新

下午的分论坛以创业与农业科技孵化为重点,围绕“创业交流与青年创新发展”主题,通过企业案例分享、青年博士项目展示和互动交流,为中比两国企业与科研人员搭建了合作的平台。ACPB主席朱平博士在开幕辞中表示此次大会为青年学者们搭建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平台,以及与在比的企业家和行业专家们交流的机会。最后强调了中比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期待通过本次交流进一步加深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

主题演讲聚焦赋能青年创新:CBTC助力中欧创业与科技合作。中比科技园CBTC公共关系经理付亚玲女士阐述了CBTC在促进创新与创业方面的愿景与战略,强调了平台在科技合作和企业支持中的重要角色。中比科技园CBTC致力于搭建中欧高技术行业双向绿色通道,为双方在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行业合作及市场准入提供平台及支持。CBTC还积极促进中欧青年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和创业者搭建国际交流、项目孵化与职业发展的桥梁,助力他们在全球创新生态中取得更大成就。

企业实践分享推动科学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Optiflow总经理杨敏博士首先就如何降低创业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企业经验分享。分享了在创新驱动的时代,初创企业要想有效降低创业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而非依赖自身已有的技术和资源,灵活调整方向,精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初创企业要做到知行合一,迅速进入执行状态,在实践中激发思考,循序渐进地设定和实现目标。创业者还需坚持创新驱动,避免重复已有模式,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创业过程中要平衡资源、成本与目标的关系,在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之间做出合理决策,保持高效执行力,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最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比利时XudoX公司CEO徐志安博士鼓励青年创业从小事做起,号召ACPB和CBTC鼓励青年加入创新创业苗圃创业通常是由内在的压力和机遇推动的。首先,创业者应先做人。以诚信为本,做到真诚待人,避免投机取巧。鼓励青年创业者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经验,不因事情小而轻视任何机会。因为许多伟大的事业往往源自于细微之处。希望通过ACPB和CBTC平台,为企业的创新与创业提供更广阔的资源和支持,推动更多的成功。如今,年轻一代的创业者更加积极主动,且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资源条件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未来的科技交流研讨会应增加更多针对青年学生的交流环节,搭建国际化平台。同时建议下一届研讨会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让他们按主题分享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创新思路。

博士项目分享部分,四名青年学者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创新思路,为现场观众呈现 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学术交流。展现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 郭宸旭博士研究生 荷语鲁汶大学,啤酒糟 (BSG) 作为新型脂质来源的价值
  • 李小刚博士研究生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基于柔性传感的智能灵巧手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 姚乙鹏博士研究生 蒙斯大学,全生命周期分析视角下CO2捕集与储存的环境效益分析
  • 刘丹阳博士研究生 根特大学,非热等离子体对食品脂质的影响

分论坛的最后,Q&A互动交流环节热烈展开。与会专家、企业代表与青年学生围绕科技合作、创业实践及职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为青年科研人员和企业家搭建了学习、交流与成长的平台。

CBTC执行总经理罗玉成先生在分论坛总结发言中鼓励青年珍惜当下的时机,把握住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机遇。强调此次论坛不仅展示了中比科技合作的阶段性成果,更为未来深化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中比双方将继续携手,推动科技与创新资源共享,赋能青年人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本届研讨会的深入交流,中比双方的官员、学者和专家充分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需要中欧乃至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中比科技交流研讨会作为一个窗口和平台,将一如既往的为双方科技人员的交流提供舞台,同时致力于搭建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桥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合作机遇。

审稿人:朱平,罗玉成,孙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