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夫教授“走进音乐”讲座在比利时成功举办

3月5日晚上,旅比著名华人作曲家张豪夫教授的“走进音乐”Zoom视频讲座在比利时成功举办。本场讲座由旅比华人专业人士协会ACPB主办,为2022年系列讲座中“作曲家引领您走进音乐”之第一场。ACPB部分会员及亲属、央媒驻比利时记者及亲属、当地华文媒体主编以及其他友人超70人莅会聆听。值得一提的是,听众中还有多位慕名而来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音乐爱好者。

Image

讲座嘉宾张豪夫教授,为国际著名作曲家之一,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比利时文化部音乐评审委员会两任委员,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他曾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巴黎现代声学/音乐研究院等,可谓学贯中西乐,桃李遍天下。张教授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语言之中,并已建立起个人风格。他在欧洲及中国音乐界根植很深,可谓枝繁叶茂,卓有成就,声名远播。张教授的音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的作品有七十六部之多,含18部乐队作品;26部室内乐作品;32部声乐、音乐剧、影视配音等作品。张教授在国际上获音乐大奖无数,其作品非常受欢迎。其代表作有:2部交响曲(“圣咏长安”、“九曲黄河”),6部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2部大提琴协奏曲“黄昏”、“天上青海”、唢呐协奏曲“大漠长河”),交响组曲(敦煌幻想曲),交响大合唱(中国大合唱),管乐队与打击乐(时间的移动),3部弦乐四重奏,2部钢琴五重奏等等。 

张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提到“音乐何须懂”的话题。这一话题是国内音乐界近两年热门话题之一。缘由于中央音乐学院周教授的一个讲座,题目即为:“音乐何须懂?”周教授强调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需追求懂,多去听才是重要的。张教授认为,这对普及音乐,让大众去听音乐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如果我们可以学习、了解一些音乐常识,特别是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基本类型、组成元素等,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每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逻辑,明白和理解了这些知识,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并真正理解一首音乐作品。这就是本次讲座的初衷和主题“走进音乐”。

教授说: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人类艺术中最抽象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以及它通过时间的过程一点一点来讲述和表现出来音响的色彩变化,声音的强弱起伏,节奏的快慢对比给人们听觉带来冲击或抚慰,令人着迷或感动。但是为什么能给人带来这些精神上的享受呢?又很难用文字说清。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的开始。我们只有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加上仔细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去慢慢感悟音乐的真谛。       

教授强调:人的听觉又是会变的,比如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候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他个人就常有在某段时间特别喜欢听赏一部作品,但在另一段时间听,感觉又有不同了。比如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听雨》,描写了在少年、壮年及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听雨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写的都非常精彩。 

作曲家指出: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外乎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电声作品以及其它综合性的音响艺术。而音乐作品的类型则有独奏(唱)、重奏(唱)、合奏(唱)、合唱及交响乐队等。这里有必要重点介绍和认识一下交响乐队和器乐作品,因为声乐作品有歌词相对好理解一些,而器乐作品没有歌词相对就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正因为没有歌词的局限和束缚,它就有更加自由的表现。教授在此出示了一张交响乐团的布局图示,让听众直观了解各种乐器在乐池中的位置。也出示一张他写的总乐谱的图纸,让大家对交响乐作品的曲谱有个初步印象。

张教授说:音乐作品是由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调性的布局,以及动机、乐句、单乐段、双乐段、三乐段等来组织。并通过补充、扩充、乐章、组曲、套曲等而形成。他还重点解释了什么是大、小调和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音乐专有名词。

教授还简单介绍了一些音乐基本知识,比如:和声组合、曲式结构、复调形式、配器色彩等。他再三强调:评判一首音乐作品的好坏,是和欣赏人本身的学养、见识阅历、个性等方面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它没有统一的定论。别人的体验和感受,而你如果不通过努力学习是永远体会不到的。比如杜甫的顶峰诗作《登高》,你只有具备较好的文学修养后才能体验到该作品的高度。 

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音乐欣赏环节了。精选而来的八首中外曲目一一呈现出来。这些曲目风格各异,主题鲜明,加上教授的解析与点化,很快就让大家颇有感悟,甚至陶醉其中。

比如:由佘致迪作词,徐沛东作曲的《辣妹子》就是一首以动机展开型的歌曲,由刘麟编词,王志信编曲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则是一首以旋律展衍型的歌曲。而动机展开型、旋律展衍型正是音乐发展的两种主要写作手法。张教授详细讲解了主题、动机、乐思等概念并让大家仔细分辨什么是音乐的主题,强调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欣赏音乐中非常重要的。

《阿兰惠斯协奏曲》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为古典吉他与管弦乐队所作的吉他名曲。它是罗德里戈最著名的作品。该曲曾改编成多种形式流行,有管弦乐版的,也有为多种乐器协奏曲形式的。而张教授为大家选取的版本则是大提琴和吉他的减缩版协奏曲。乐曲凄惋深沉,优美动人。其第二乐章为最著名的段落,是作曲家对他和妻子携手漫步于阿兰胡埃斯王宫的甜蜜回忆。在这个慢板乐章,吉他以颤音和拨弦等装饰奏变换于各音域之间,展现出时而明亮时而低沉的音色。教授指出:《阿兰惠斯协奏曲》兼具繁复的演奏技巧与高度的音乐性,始终是吉他协奏曲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乐曲,也为吉他音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舍赫拉查达》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德的船》则反映出两个主题在乐队中交叉进行的作曲手法。它取材于《一千零一夜》的凄美故事。在序奏中首先呈现的是威严而冷酷的苏丹王主题,由三支长号和一支大号主奏,雄浑阴沉,表现出苏丹王的凶恶与残暴。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舍赫拉查德的第二主题,表现出舍赫拉查德聪慧柔美、委婉迷人的性格,并与苏丹王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变化再现。

接下来,教授举出三首主题相同但由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来说明乐队的表现力和丰富斑斓的音响色彩。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交响组曲《朝景》,全曲充满北欧民间音乐的灵气和浪漫。这段音乐不仅是用旋律的强弱,快慢变化来描写场景和塑造音乐形象,更是用调性的转换来体现主题形象。手法精练,恰到好处。而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则利用各种乐器逐渐加入来营造日出的感觉,表达出作曲家在游览大峡谷时被壮丽景色所震撼的创作情怀。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达夫妮斯与卡洛埃》第二组曲中的《日出》,是一幅描绘早晨景色的画面。音乐表现了迷朦的朝雾、岩石上滴下的露水珠和淙淙流水声;同时,长笛与三把小提琴模拟出小鸟的鸣叫声;远方的牧羊人赶着羊群,吹着牧笛走过来。太阳升高了,大地沐浴着金色的光辉。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讲座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教授精心准备的12首曲目至此才仅仅欣赏了七首呢。而作曲家是一位严谨而守时的儒雅学者,他不希望造成听众的听觉疲劳,更不愿影响大家的休息,因此,他决定再赏析一首曲目就结束这次讲座。

由美籍俄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舞剧音乐《春之祭》之片段,可能是教授精心策划的讲座之最高潮。这是一幅作曲家幻想中的俄罗斯远古时代部落的祭祖仪式图景:“肃穆的俄罗斯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看着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死亡,以此来献祭春天。”此曲表现出原始的野性和强烈节奏的魅力和震撼力。作曲家大量采用了不协和和弦、多重调性与不规则节奏来表现他的音乐。据说舞剧音乐在首演时曾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过剧烈的反应和骚乱。但今天则有人说“如果一生只看一部20世纪现代舞的话,那一定就是《春之祭》”。此话虽然有些过于决断,但这也验证了《春之祭》在现代舞剧中的重要意义。教授也说,听这首《春之祭》就犹如喝了一大杯烈酒,不能不令人沉醉啊。

ACPB张豪夫教授“走进音乐”的讲座赢得广大听众的热烈掌声。大家在台前幕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场难得的高水平的音乐盛宴,令人身心舒泰,受益匪浅,是一场非常成功的讲座;更体现出作曲家大师般的风格和高度。大家也希望理事会能够尽快安排张教授“走进音乐”的第二场讲座。ACPB前主席贺卫东追忆起2017年ACPB华人音乐家音乐会的情景。他感谢张教授对那场音乐会的积极奉献和辛勤付出。最后,徐志安主席代表ACPB理事会致答谢词。他感谢教授这场别开生面的精彩讲座。他更肯定教授多年来对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要感谢他在协会承办2019年比利时侨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文艺晚会和2021年庆祝中比建交五十周年文艺晚会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本场讲座由ACPB副主席胡亮和王仲彬联袂主持,陈开和李红两位副主席等提供流媒体制作及截图等方面的支持。

***温馨提示***本次讲座的视频回放地址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b4y1x74o

Image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