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八点,老时间,老地方!”
四月份,云端上的ACPB讲坛依然十分热闹。在成功举办了书法讲座和心理讲座之后,4月24日,ACPB的系列讲座又重新回到了科普主题——“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这一次,协会邀请到了罗骏博士和施韵博士两位主讲人,他们分别带来了名为“凛冬将至,或者奇点来临?从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谈起”和“从3到4,一台机器的前世今生”的主题演讲。
主持人陈开博士简单地向到场的50余位听众介绍了两位主讲人的背景。罗骏博士从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清华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后在法国信息研究中心做了两年博士后,2008年加入Nuance从事车载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方面的研发,现任上海芯翌科技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施韵博士本科毕业于东华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2009年毕业于根特大学,方向是应用数学和模糊数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工业界从事嵌入式控制器的软件开发工作,现在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担任控制器中复杂算法方向的项目带头人。
罗骏博士以《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一个小故事开始了他的演讲,结合“图灵测试”和“中文房间思想实验”,讲解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在简单地对人工智能在历史上出现的三次浪潮进行介绍之后,罗博士表示尽管“脑机接口”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但他对强人工智能的很快出现仍持怀疑态度,“奇点恐怕不会这么早就到来”。接下来,罗博士简单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机制。在对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中出现的新范式的介绍中,罗博士详细讲解了计算能力的大幅提高对人工智能工程师们带来的新挑战,并以生成对抗网络为例说明了新范式中使用的不同策略。最后,罗博士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表示在弱人工智能方面人类可以做得足够好,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而不是让机器和人竞争,罗博士还在人工智能伦理以及限制与个人隐私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等问题上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施韵博士则从工业革命的历史变迁开始,逐一介绍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控制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技术特点。接着,施博士介绍了工业中使用的机器都有哪些作用,需要完成哪些动作,在完成这些动作中信号处理、对电机的控制、机器之间通讯的重要性,多台机器之间协同动作的实现,以及机器如何进行自我维护。在对机器的控制和监控方面,施博士讲解了顺序控制、反馈控制、机器状态转换和保护中采取的策略,以及监控中使用的计数器、计时器、实时数据记录和事件簿等部件或技术。施博士接下来介绍了在工业3.0时代和4.0时代传感器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技术,机器维护上有哪些特点和革新,电机的参数调试和优化上有哪些不同,机器之间以及机器和其它设备之间的通信技术上又有哪些提高。要实现从工业3.0到4.0的跨越,施博士认为挑战既来自于技术层面,也来自于非技术层面。最后施博士也表示,人类发展智能机器的目的是让机器完成人类不喜欢做的那一部分工作,而不是为了在整体上取代人类工作,大众大可不必害怕机器变得聪明起来。
两位主讲人精彩的演讲内容引起了听众们广泛的兴趣,在随后进行的一个小时的互动环节中,大家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不少关于技术上的具体问题:比如,在语音识别中是否利用声波频谱来分辨字词,量子计算机会给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制造带来什么;又比如,机器任务分配中的优化计算是在工厂还是在云端完成,制造业向4.0转化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久。
为了说明人工智能在视频模拟方面的强大功能,罗骏博士在互动环节中将Zoom中自己的头像替换成了名人的头像,并演示了其随着表情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效果。
听众们提出的其它问题则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它们出自于大众对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了解和兴趣。比如,有不少人问及人工智能在艺术、美学、文学方面是否也具有和人类相仿的创造性,画家曹培安和罗骏博士就这个问题交换了看法,来自德国的听众殷博士则对人工智能的诗歌创作能力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听众们和主讲人还就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和伦理层面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资本的力量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可能造成人类社会更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再比如,最近欧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框架,禁止使用对个人隐私构成高风险的人工智能应用,这一变化是否会成为人类社会防止人工智能技术滥用的一个里程碑等等。
本次讲座的视频已经分享到了协会的YouTube和bilibili频道。因故错过了24日讲座的朋友,可以访问以下链接观看回放。
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8SJC4Vs28SNoKlHXTKSCA
Bilibili频道:https://space.bilibili.com/2039688676
欢迎大家前去观看、点赞和关注!